百名河南高校学子“进厂记”:车间里的青春成长课
大象新闻记者 高冬丽
7月8日至14日,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、洛阳理工学院承办的河南省第九届普通高等学校“出彩中原”大学生社会实践之“触摸生产脉络 实践赋能成长”主题活动在洛阳理工学院圆满落幕。来自全省31所高校的100名优秀大学生代表齐聚河洛大地,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产业实践之旅。
本次活动依托洛阳产业发展特色与洛阳理工学院的学科优势,精心设计了理论课堂、深度调研、沉浸体验三大环节。学子们不仅汲取理论知识,更深入轰鸣的车间,亲手触摸现代工业的脉动,在实践中感受产业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体悟生产实践背后的深层价值,实现能力与思想的“双赋能”。
理论筑基,探寻产业发展的“洛阳密码”。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牛建立教授以《洛阳产业历史发展历程》为题,生动梳理了从“一五”计划到改革开放,再到新时代的洛阳产业变迁。这堂特色理论课,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,引导学子们带着历史的纵深走进现代工厂。
调研开眼,感知创新发展的“前沿阵地”。学员们先后走访中信重工厂史馆、洛阳理工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、龙门实验室、牡丹瓷博物馆、唐三彩博物馆及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。在这些科技高地与文化殿堂,他们近距离学习高端装备制造的前沿技术,领略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活力,极大地拓展了产业视野,激发了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思维。
一线触摸,亲历“大国重器”的诞生现场。在中信重工重装数字化车间,学员们目睹了重型装备在智能化生产线上的精密制造过程,国产大型矿山机械、冶金设备的“硬核”实力令人振奋。在洛阳双瑞防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第四车间,特种涂层材料在海洋工程、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,让学子们深刻感受到“小材料”背后的“大科技”。
躬身实践,体验“生产线上”的匠心。最“接地气”的环节在洛阳理工学院的工程训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展开。学员们亲自动手:操作3D打印、体验激光切割、焊接电子元器件;参与水泥生产模拟实验、粉体加工实训;学习耐火材料的生产工艺。每一次动手都是对工程思维的锤炼;每一件作品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。从图纸到实物跃迁,让书本知识变得可触摸、可运用。
据了解,本次主题实践是落实省委“两高四着力”战略部署的生动体现。短短一周内,学员们深入企业一线参观学习7次,亲身体验生产操作5次,开展思想碰撞的学员论坛3次。他们用镜头记录感悟(拍摄实践视频6组),用文字凝结思考(撰写心得体会100篇),用报告建言献策(完成小组调研报告20份),更用双手创造价值(制作电子元器件、3D打印模型、陶瓷制品等200余件)。
这场特别的“进厂记”,不仅是一次技能的提升,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。它引导青年学子在主动历练中锤炼坚韧品格,在服务社会的初心中明晰使命担当。学子们正积极投身“出彩中原”的火热实践,以青春之智慧与力量,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新篇章注入澎湃动能!
责任编辑:高冬丽

特别声明:本文为大象号创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大象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